吉安、宁冈采茶戏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唐宋时期,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各地,茶已成为举国之饮。宋代以后,饮茶习俗更是司空见惯。元曲《玉壶春》记有“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足见茶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伴随我国数千年来种茶、制茶、饮茶嗜茶、尚茶习俗的逐渐形成,众多流传甚广、传诵民间的茶诗、茶歌也就顺理成章地应运而生了。
茶歌的出现,是在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日渐成为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彩的茶诗,一部分转为茶歌,同时也为茶歌创作提供了灵感。
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把茶叶采摘回来之后,必须马上加工,否则就会发酵变质;而起早贪黑、加班加点采摘和加工茶叶,则非常紧张和辛苦,茶农、茶工夜以继日,一干就是通宵。为了消除疲劳,调剂精神,排遣痛苦,茶农、茶工们便编了许多民谣,在劳作时自唱自娱。这是茶歌主要的来源,它在口头传唱过程中不断加工完善。这类茶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传甚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如春茶采摘时唱的《摘茶歌》:“茶树生在对面山,清明时节叶青青。郎提篮来娘提篓,提篮提篓摘茶青。拣茶时又有《拣茶歌》:“三月拣茶三月三,拣茶阿妹好后生。面打江南苏州粉,好像日头正上山。”还有采茶女与路人酬唱的《茶娘歌》:“夏日茶娘树下凉,路里碰着砍柴郎;问郎砍柴做什么?砍柴买饼敬爷娘。”清代时江西每年都有茶工到武夷山采制茶叶,在他们中传唱着这样一支茶歌:“清明过了谷爾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采茶可怜真可怜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支茶歌真实反映了当时广大茶农、茶工的艰辛劳作与凄苦生活。
类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并逐渐形成为固定独特的“采茶调”,旋律委婉流畅,曲调优美动听,节奏轻松活泼,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的众多差异,因此各地民歌各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各有各的艺术特点。
吉安采茶戏,旧称三角班、花鼓班(一名花鼓灯),主要流行于吉州、青原、吉安、吉水、永丰、峡江、新干、泰和、安福、遂川、万安等县(区)。吉安采茶戏的原始形式,分为花鼓灯和三角班两种。花鼓灯是从民间灯彩中演化出来的,三角班则主要是从赣南采茶戏的三角班和宜黄戏的三角班发展而来的;花鼓灯与三角班的融合形成了吉安采茶戏。吉安采茶戏还吸收了吉安戏、湘剧、京剧的剧目以及音乐、表演等形式。吉安采茶戏音乐曲调非常丰富,其名称往往根据戏名而定。曲调多为四韵和上下两韵,风格粗犷、朴实,易于表现现实生活。表演上具特色的是矮桩戏(或称裙子戏),丑角穿齐膝短裙,坐矮桩,走矮子步(分高桩、中桩、低桩三种);小生、小旦则善于使用折扇作道具,配合多种身段,称扇子花或扇子功;有时还插以杂要吸引观众,故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吉安采茶戏的内容多从不同角度描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男女爱情以及历史故事神话和诸多文人的闲情雅趣。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歌谣和红色戏剧大量涌现,如《大放马》《送哥哥上前方》《杨如轩带花》《自愿当红军》等,都是用吉安采茶戏的曲调演唱的。
宁冈采茶戏,旧称三角班、采茶,后称赣西采茶戏,主要流行于井网山、水新、莲花、安福等县(市),是当地灯戏与茶陵、攸县、衡山的花鼓戏融合而形成,其主要曲调有正调、要调、小调。唱腔多为上下两句组成,一字尾音多用高腔仄韵(即用假声),形成唱腔风格。
由于曲调旋律朴实、明朗,简练易学,加上唢呐、二胡伴奏特色,地方风格浓郁,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并冈山根据地创立以后,宁冈采茶戏产生了一批反映当时斗争的剧目和歌谣,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